欧美无人区码卡1卡2卡免费

行业新闻

孕育源头-南繁,为种源创新打造“孵化器”

发布日期:2022-03-24

        “我们正在联系相关单位,准备带着种子到海洋更深处开展实验。”3月22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对科技日报记者说。

        钱前院士所说的是他的一个奇思妙想,让品种随着科考“潜”到深海,探索深海环境是否如太空般,为品种选育带来新惊喜。而这些科研探索的“孕育源头”,则是中国种业界谁也绕不开的地方——海南“南繁”基地。

        这一基地,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育种事业开启,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,服务于育种专家利用当地典型热带气候资源进行加繁代工作。

        如今,这个“老革命地”迎来新变化。

        “我们部署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,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打造南繁‘硅谷’,将南繁基地‘升级’,包括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、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、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、精准分子设计育种平台等。同时,多个面向未来的大型科研设施正陆续建成和使用。”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说。


造一个“圃”,为育种创新积累原始素材

        最近,钱前院士有了新“牵挂”,便是不久前移栽到地里,从各地收集而来野生稻种质资源。这些,种在了他牵头打造的叁亚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(以下简称资源圃)里。“现在已移栽从世界各地收集的优质稻种资料一万份。”

        野生稻,是水稻种质资源天然的基因库。它们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压力下,积累了诸多优良性状决定基因,是新基因挖掘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础性材料。袁隆平院士杰出科研成就的基础和源头之一,就有一颗“野败”的突出贡献。

        据悉,该资源圃建成后保存能力有望达4万份,入库保存中国现有野生稻资源25752份。“资源圃的中国普通野生稻、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以标准群体遗传学方法进行采样,能够保证材料间的差异和群体完整性,有望满足未来五十年种业产业和科技创新需求。”钱前院士说。此外,他还表示,团队正努力恢复1970年11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发现海南野生稻不育株(“野败”)的自然生态环境。


建系列共享平台,培育育种协同创新生态

        种质资源收集是前提,高质量协同创新是关键。除了资源圃,在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和海南省的快速推动下,为各地大联合和大协作搭建的系列科研公共服务平台,也将陆续发挥功能优势。比如,“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”,承担着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,畅通种质资源引进中转通道,从源头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任。

        以“生物安全”为主题的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与中转基地大科学设施建设,也已进入规划阶段。我国第一个生物育种专区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已具备试运行条件。

        此外,备受关注的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,由海南省政府投入建设,成立不到一年时间,实验室已建成大型仪器共享平台、种质资源分子鉴定平台、植物组培转化平台、等,并已投入正常使用。实验室通过全球招聘和设立“项目博士后”课题,现在已有多团队陆续进驻,多项科研成果高效产出。

本文转载来源:科技日报

(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)


导航栏目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王经理

手 机:18058731106

邮 箱:

公 司:欧美无人区码卡1卡2卡免费

地 址: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88号中国(杭州)智慧信息产业园I座11-13楼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